当前位置:

深挖“将军路”上的动人故事

吴峰平 尹世平

  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好新闻要“封锁独占”可谓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对于市、县级媒体记者来说更是如此。如何找准题材、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做好新闻?这对基层记者提出了挑战。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人的。去年,我们在采访中就“捡”到一条“好新闻”。

  2015年春夏之交,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偶然听说遂昌县云峰街道门阵(岭根自然村)至墩头村的通村公路年底将建成通车。这条路不足26公里,但总投资达4325万元,是遂昌县最后通车的通村公路。这条路被村民誉为“天路”,公路从开工到建成历时4年多。

这条通村公路为啥投资那么大?村民为何叫它 “天路”? 不到26公里的公路为何建了4年?一连串的问题都让我们记者特别好奇。我们记者决定跟进做这条新闻。

  一、前期探访门阵通村公路背后的感人故事,新闻有了历史厚度

  秋冬时节,我们记者走进隐藏深山的门阵村,沿途看到工人正在安装公路防护栏和做一些路边绿化等扫尾工作。到门阵村后,村老支书来了、老村长来了,他们向记者讲述了门阵这条通村公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门阵村地处遂昌与金华、武义交界的大山深处。从1933年起,中共地下党在此活动。1935年至1937年粟裕将军在此建立浙赣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解放30多年,门阵村由于交通不便,1982年的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79元。当年一封粟裕将军亲启的信寄往北京,老区人民要求改变行路难的贫困面貌,修建一条机耕路。时任遂昌县交通局副局长的蓝光谅回忆说:“1983年6月,我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粟裕将军在医院里接见了我,他十分关心老区门阵公路问题。其实,1982年老将军就专门为这条公路给当时的省委书记铁瑛和省长李丰平写了信。”

  蓝光谅回忆说,在粟裕将军的关怀下,绕金华过的溪门公路于1983年8月11日开工建设,1985年9月,门阵至金华的溪门公路开通。

  直到2015年,门阵村被一座海拔1165米的郑岗岭挡住去路,村民们去遂昌县城,要从金华、龙游绕道190公里或步行5个多小时翻过这座大山才能乘车抵达。由于交通不便,门阵再次成了遂昌县最穷的村之一。

  从遂昌境内通往门阵的公路,经测算总里程50来公里(其中县城至云峰墩头16公里,墩头至岭根25.75公里,岭根至门阵9公里),高低落差达800多米,资金需求巨大,修路计划只能分段进行。但墩头至岭根25.75公里的修路计划一直搁浅。

  进入新世纪,应老区人民要求,2008年底,已经退休的粟戎生将军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写信,提请地方政府帮助门阵修建通村公路。2011年3月,总投资4325万元的门阵(岭根自然村)至遂昌云峰墩头公路动工兴建。历时4年多,长25.75公里、宽4.5米,被村民誉为 “天路”的公路终于建成。门阵到遂昌县城的距离比原来缩短140公里,交通时间也缩短到了一个半小时。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记者感觉到这一事件生动反映了粟裕父子两代将军解决门阵村交通难问题的决心,折射出了国家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恰逢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抗争胜利70周年。这是一篇有历史厚重背景、红色故事的新闻题材,于是下决心深挖采访。

  二、公路开通村民建议取名“粟裕路”遭将军拒绝,新闻有了温度

  我们记者跟进采访,得知公路快开通时,当地百姓写信并按红手印邀请粟裕将军之子粟戎生中将和粟寒生俩兄弟参加通车仪式,并请求通村公路立碑“粟裕路”。当地百姓认为,当年粟裕将军与当地百姓为保卫红军革命力量,坚持北上抗日,历经血雨腥风,彼此建立了血肉联系。何况门阵村的两次通路都离不开粟裕父子两代将军的努力与关怀。老区人民感谢党、感谢将军,将这条“天路”取名“粟裕路”无可厚非。门阵村68岁的张忠兴,他的母亲廖小妹当年曾担任粟裕将军的地下交通员。而他一家和几任村干部都与粟裕父子两代将军一直保持联系。为此,门阵、岭根两村村民纷纷要求立碑“粟裕路”,这种百姓与将军的深厚情义,让人动情。张忠兴说,这是托粟裕将军的福,才有这条幸福的路。我们沿线的百姓都纷纷要求这条路的取名为粟裕路”,子子孙孙怀念粟裕将军。

  然而,粟戎生将军没有答应当地百姓取名“粟裕路”请求。粟戎生将军说,父亲粟裕将军淡泊名利世人皆知,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当年战斗过的革命老区门阵村能早日通路,千万不能搞个人崇拜。这展现了粟裕将军的良好家风,也符合“八项规定”的大背景,展现了粟裕父子两代将军的崇高人品,令人敬佩。这也成了新闻稿件的一大感人细节。

  三、通车仪式现场记录感人细节,“胜利之路”之路让新闻有高度

  2015年11月12号通车仪式当天,远在北京的粟戎生和粟寒生赶到现场参加仪式。村口和终点两块刻有“粟裕路”,署名“门阵革命老区人民”大理石碑等待粟寒生将军去揭幕。记者抓住粟戎生将军坚持谢绝当地百姓揭碑“粟裕路”的感人细节。记录下了粟戎生将军的声音:

  【出录音 粟戎生将军:我特别讲了不要叫“粟裕路”。当年人民对游击队的支持,建立了这么深厚的友谊。所以,我老爹才老想感谢人民,来想还愿。】

  通车仪式现场,粟戎生将军恳切地建议当地百姓将这条路取名为 “胜利之路”,希望老区人民通过这条路加快致富的步伐,早日与浙江省人民同步全面奔小康。这和遂昌县县委书记杜兴林说的如出一辙 :

  【出录音 遂昌县委书记 杜兴林:这条路也是寄托对老区人民的一种希望,希望老区人民通过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选择好生态产业,发展农家乐特别是红色旅游,把老区人民共同带上全面奔小康这么一条致富路。】

  在现场,我们记者还采访到了79岁高龄的蓝光谅,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粟裕将军关心门阵绕金华通路的感人情景。

革命老区门阵由于地处深山,当地百姓要致富奔小康最大的限制就是交通不便。两代将军温情接力,让门阵村的百姓第一次有了归属家乡管辖的幸福感。“胜利之路”通车,让当地百姓有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决心和信心。

  新闻稿件以两代将军接力33年修通老区门阵村的通村公路为主线,让新闻稿件在厚重历史背景中有了深度;有粟戎生将军拒绝当地百姓立碑“粟裕路”的感人细节,让新闻稿件有了细节温度;以“胜利之路”带领老区人民全面奔小康作为通车精彩结尾,让新闻稿件有了高度。这是一条记者听到将要发生的新闻,通过前期的走访与策划,并在通车仪式现场采访到位,让稿子有了出彩的机会。

   《两代将军33年接力 贯通浙西南革命老区的“胜利之路”今天正式通车》广播长消息最终获得了2015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广播消息二等奖,这是我们基层记者采访路上成功“捡”到好新闻的一个生动案例。

(作者单位:丽水市广播电视台 遂昌广播电视台)

打印 关闭